分子生物技术
植入超级杂交稻育种
为攻下超级杂
交稻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难关,杂交水稻之父、中国工程院院
士袁隆平新引入分子生物技术。5月9日,笔者从“十二五”国家科技部“863”课题“超高产水稻分
子育种与品种创制”启动式上获悉,课题组拟运用
分子生物技术,精细定位出一
批重要性状基因,创制一批优异
新种质及新材料和选育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优质高产新品种,并推广种植4000万亩。
项目研究的核
心种质是光温敏不育系“Y58S”等当前两系杂
交稻育种的骨干亲本,这是超级杂交
稻家族中子嗣最繁茂的亲本,也是首次突破
大面积亩产900公斤的“Y两优2号”的母本,已被我国15个省市,100多家单位引种
合作研究。其中,通过省级以上
品种审定的Y两优系列杂交稻组合42个、C两优系列等杂
交稻组合20个以上,米质达到国颁
二级优质米的国审组合2个。对于“Y58S”等不育系如何
有效防衰抗老,课题组将借助
分子生物技术,从基因层面给出详解,并将运用于育种创新。
袁隆平告诉笔者,水稻优质高产,国际现行技术
路线有两条:一是形态改良,二是杂种优势。我国超级杂交
稻从大面积亩产700公斤到跨越900公斤大关,主要靠形态改
良与杂种优势综合运用,选育出具有完
美株形和优良遗传特性的种子。我国超级杂交
稻选育技术遥遥领先世界,但水稻育种仍有不足。譬如:超高产与品质改良、抗病抗逆性的
协调有待进一步提高;分子生物学技
术的长足进步与常规育种的融合还不深入;此外,应用分子改良
技术多是从单个基因或性状入手,缺乏从整个调
控网络进行系统性改良的成果。如果借助分子
技术攻下水稻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难关,则意味着到2030年,面对全球50亿以大米为主
食的人口,中国杂交水稻
技术将有能力承担为“织补”世界粮食缺口
做出贡献。
据课题负责人、国家杂交水稻
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邓启云介绍,该课题主要涉及“超级杂交稻骨
干亲本重要农艺性状基因/QTL数据库的创建和利用”、“水稻高效籽实
灌浆分子机理研究和种质发掘”、“野生稻优良基
因挖掘和利用”、“氮高效利用水
稻品种创制”、“超高产广适性
优质水稻品种选育”五部分,由浙江省农科
院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、中科院上海生
命科学研究院、中国农业大学、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、湖南杂交水稻
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承担。